智谱清言GLM 4.5大模型深度解析:功能特点+使用教程
内容介绍
AI圈又放大招!国产大模型GLM 4.5开源了!2025年7月28日,智谱科技无预告发布的这款新一代旗舰模型,不仅在Hugging Face与ModelScope平台同步开源,更在包含研究生水平推理和复杂软件工程解题的12项全球硬核测试中,以综合得分全球第三、国产及开源模型第一的成绩刷新纪录——发布仅12小时就冲上Hugging Face热榜全球第二,创下开源模型增速新标杆。
不同于传统大模型的"单项能力突出",GLM 4.5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推理、编码与智能体三大核心能力的原生融合。简单说,它从底层架构解决了过去智能体应用中"推理时不会写代码,写代码时不会调用工具"的尴尬,真正实现"理解复杂需求→自主规划步骤→调用工具执行"的全流程闭环。更厉害的是,它用仅为竞品1/2-1/3的参数量,就实现了更优性能——参数效率直接拉满,让普通开发者也能低成本玩转复杂智能体应用。
最直观的变化藏在日常场景里:以前做个简单网站,得从头学HTML/CSS,调试半天代码;现在对着GLM 4.5说一句"帮我生成一个带用户登录功能的博客网站前端页面",它不仅能直接写出可运行的代码,还会主动问你"需要对接数据库吗?我可以调用工具帮你完成后端部署"。这种"你说目标,它搞定过程"的体验,正在重新定义AI工具的实用性。
划重点:GLM 4.5不是简单堆砌功能的"缝合怪",而是首个实现"推理-编码-智能体"能力原生融合的开源模型。无论是职场人需要自动化处理报表、开发者想快速搭建工具原型,还是学生党想让AI辅助复杂课题研究,它都能成为"懂你所想,做你所托"的云端搭档。接下来,我们就拆解它的核心功能,分享3个让效率翻倍的实用技巧,带你轻松上手这个"国产AI新标杆"。
从"需要你告诉AI每一步怎么做",到"你只需说清目标,AI自己规划路径",GLM 4.5的出现,正在让智能体应用从"实验室概念"变成每个人都能玩转的日常工具。准备好告别"东拼西凑完成任务"的旧模式了吗?让我们一起解锁AI效率新姿势!
适用人群
如果你是程序员,那GLM 4.5简直是你的救星!写代码卡壳时,它能像带了十年经验的导师,不仅能生成前后端代码,连复杂的数据库查询语句都能秒出。比如深夜改项目遇到死循环,丢给它报错信息,五分钟就定位到bug位置,还附带三种修复方案和注释说明,比自己翻Stack Overflow快十倍。
如果你是中小企业主,那GLM 4.5简直是你的救星!别再纠结请不起AI团队,它的API调用成本低到感人——输入只要0.8元/百万tokens,相当于一杯奶茶钱能处理几十万字的业务数据。比如做电商的老板,用它自动扫描每日订单,识别异常交易和虚假好评,每月风控成本从3000元砍到200元,还没人工筛查的遗漏率。
给科研党的效率神器:300页的外文文献不用逐字啃,GLM 4.5支持64K长文档解析,上传PDF后自动提炼研究方法、实验数据和结论,还能按你的研究方向生成论文框架,连图表里的隐藏规律都帮你标出来——上周有个生物专业的博士用它一周写完综述,导师还以为他熬夜爆肝了。
如果你是自媒体人,那GLM 4.5简直是你的救星!不用再为选题和排版头疼,早上说"想做一篇《2025年AI工具测评》",中午它就产出500字文案、3个爆款标题和10个配图关键词。更绝的是能自动把文字转换成思维导图,对接设计工具后直接出图文,以前花一天的活儿现在两小时搞定,留出时间刷剧不香吗。
核心功能
混合专家(MoE)架构
如果把大模型比作一间高效运转的“超级办公室”,那么GLM 4.5采用的混合专家(MoE)架构就像是160位各有所长的专家在此协同工作——当接到任务时,“门控网络”这位智能经理会根据任务类型,精准挑选出8位最擅长的专家联手解决问题,其余专家则处于待命状态。这种“按需激活”的模式,让模型在保持大规模知识储备的同时,大幅降低了计算资源消耗。
架构原理:从“全员加班”到“精准分工”
传统大模型如同“全员加班”,无论任务简单复杂都需调动所有参数参与计算;而MoE架构通过三层机制实现高效分工:
- 输入解析:用户请求首先进入“门控网络”,分析任务特征(如文本生成、逻辑推理或代码编写);
- 专家激活:门控网络从160个路由专家中动态选择8个最匹配的“专家小组”参与计算;
- 协同输出:被激活的专家网络(如GLM 4.5单次推理仅激活320亿参数)协作完成任务。
这种设计就像医院的“专科门诊”——无需所有科室医生同时接诊,而是由分诊台(门控网络)引导患者至对应专科(专家网络),既保证诊疗质量又避免资源浪费。
参数效率:用1/3的参数实现更强性能
GLM 4.5系列通过MoE架构实现了参数规模与性能的“黄金平衡”:
模型 | 总参数量 | 单次推理激活参数 | 性能/参数比定位 |
---|---|---|---|
GLM 4.5 | 3550亿 | 320亿 | SWE-bench Verified榜单帕累托前沿 |
GLM 4.5-Air | 1060亿 | 120亿 | 轻量版保持高效能 |
DeepSeek-R1 | 约7100亿 | - | GLM 4.5参数量为其1/2,性能更优 |
Kimi-K2 | 约10650亿 | - | GLM 4.5参数量为其1/3,推理速度更快 |
核心优势:GLM 4.5用3550亿总参数实现了传统万亿级模型的性能,而激活参数仅相当于一个中型模型(320亿)。这种“大储备+小激活”模式,使推理成本降低60%以上,响应速度达到60-80 tokens/s,兼顾了大规模知识与实时交互需求。
双模式推理机制
就像智能手机会根据任务自动切换性能模式与省电模式,GLM - 4.5也搭载了一套“智能大脑调节系统”——双模式推理机制。这套机制能让模型在“深度思考”与“快速反应”间自如切换,既保证复杂任务的推理精度,又不牺牲日常交互的响应速度。
两种模式,各擅其场
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对比表,直观了解两种模式的核心差异:
对比维度 | 思考模式(Thinking Mode) | 非思考模式(Non - Thinking Mode) |
---|---|---|
触发条件 | 复杂推理、工具使用、多步骤任务(如解释MoE模型专家配合机制、股票指数ETF预测、代码调试) | 简单查询、即时响应需求(如事实检索“巴黎的时区”、短句翻译“Hello world”) |
处理流程 | 启用深度思考链,采用<think>{内部推理过程}</think><answer>{最终答案}</answer>格式 | 关闭冗余推理步骤,直接输出结果,通过特殊token实现快速响应 |
响应速度 | 高精度但延迟较高(适合“慢工出细活”) | 低延迟但精度有限(追求“即问即答”效率) |
生活场景:模式切换的直观感受
- 写代码时的“深度攻坚”:调试多线程Python代码时,GLM - 4.5会进入思考模式,在<think>标签内逐步拆解“线程锁竞争”问题,调用代码分析工具辅助验证,最终给出条理清晰的修复方案。
- 午餐选择的“秒速决策”:问“今天公司楼下哪家外卖评分最高”时,模型会切换到非思考模式,1秒内给出“XX麻辣烫(4.9分,配送费2元)”的答案。
模式切换小技巧:通过API调用时,设置thinking.type
参数即可手动控制模式——复杂任务用"enabled"
开启思考模式,简单查询用"disabled"
切至非思考模式。默认情况下,模型会根据问题难度动态切换,就像手机的“自动调节亮度”。
全栈开发能力
如果把传统开发比作"先画图纸再找施工队"的繁琐流程,GLM - 4.5的全栈开发能力则像配备了AI施工总承包商——从需求描述的"草图"到可运行系统的"竣工交付",实现了"画图纸+盖房子+精装修"的一条龙服务。
从需求到上线的全流程自动化
GLM - 4.5将全栈开发拆解为清晰的"施工步骤":
- 需求拆解:把自然语言转化为技术方案,比如用户说"做个意向客户管理模块",模型会自动输出包含前端界面布局、后端API接口和数据库表结构的完整设计图。
- 代码生成:按项目规范生成可直接运行的文件,前端支持Vue/React/Element UI,后端覆盖Spring Boot/MyBatis。
- 缺陷修复:遇到报错无需手动Debug,直接粘贴错误信息,模型会定位问题并生成修复代码。
Flappy Bird开发实战:3分钟从想法到游戏
以经典小游戏《Flappy Bird》为例,全程无需手写一行代码:
提示词模板
"用HTML、CSS和JavaScript开发一个Flappy Bird小游戏,要求:
- 小鸟通过空格键跳跃,重力模拟自然下落
2.随机生成高度不同的管道,间距可调
3.实时显示得分,碰撞管道或落地时游戏结束
4.支持重新开始功能"
模型接收指令后5秒生成完整代码,包含:
- 前端界面:蓝色渐变背景、像素风格小鸟和绿色管道,添加起飞倒计时动画
- 核心逻辑:小鸟y轴坐标随重力变化(
birdY += gravity * timeDelta
) - 细节处理:"小鸟翅膀煽动动画"和"碰撞时的红色闪烁效果"
最令人惊喜的是碰撞检测模块——模型不仅判断小鸟与管道的矩形交集,还考虑了管道间隙的精确判定,避免因像素级偏差导致误判。
高效代码生成
对于程序员而言,GLM-4.5就像一位精准高效的“代码速记员”,能够将复杂的开发需求快速转化为可执行代码。它不仅解决了传统大模型在编程时面临的长程逻辑链断裂、动态调试能力弱等问题,还兼容Claude Code、Cline等主流代码智能体。
在实际开发场景中,GLM-4.5的竞争力通过数据得到了充分验证:
对比模型 | 任务胜率/成功率 | 核心优势领域 |
---|---|---|
Kimi-K2 | 53.9% | 工具调用可靠性 |
Qwen3-Coder | 80.8% | 任务完成度、复杂逻辑实现 |
实用技巧:在生成代码时,在提示词中加入“需要详细注释+异常处理”,GLM-4.5会自动生成符合行业规范的健壮代码。例如输入“用Python写一个读取CSV文件并计算平均值的函数”,补充该提示后,生成的代码会包含字段校验、文件不存在异常捕获,以及清晰的步骤注释,可直接集成到生产环境。
这种“即插即用”的特性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。传统开发中“改bug两小时”的困境,现在通过GLM-4.5的实时代码补全和自动化Bug修复功能,往往十分钟就能解决。
128K长上下文处理
普通AI处理长文本时往往“看一页忘一页”,就像读小说读到结尾忘了开头;而GLM 4.5凭借128K tokens的超长上下文窗口,相当于“看完一整本书还能精准复述第3章的关键细节”。这种跨越式提升让处理超长文本从“分段拼接”变成“一气呵成”,彻底改变了长文档处理的效率逻辑。
这背后得益于两大核心技术优化:采用Grouped-Query Attention(GQA)替代传统多头注意力机制,大幅降低长序列的内存占用;结合RoPE位置编码优化,让模型在处理128K长度下仍能维持90%以上的关键信息召回率[0][2][3]。
128K长上下文让这些场景成为现实:整本书籍的主题脉络梳理、500页代码库的逻辑漏洞排查、多轮会议记录的要点提炼,甚至是跨文档的交叉检索分析(如对比10篇竞品分析报告的核心观点),都能一气呵成。这种“全局视角”不仅节省80%的机械操作时间,更能避免因信息割裂导致的理解偏差[0][2][3]。
无论是学生处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,还是职场人分析行业研究报告,GLM 4.5的长上下文能力都像一位“超级助理”,让超长文本处理从“体力活”变成“脑力活”。
多模态融合(GLM-4.5V)
给大模型装上“眼睛”,不仅能“看”还能“动手做”——GLM-4.5V作为100B级别开源多模态SOTA模型,正通过图像推理、视频理解、文档解析、GUI交互四大核心能力,重新定义AI与视觉世界的交互方式。
四大场景解锁多模态新可能
GLM-4.5V的能力覆盖如同一张立体的技能网络:
- 图像推理:像人类一样“看图识物”,甚至能通过植被特征、建筑风格推测拍摄地经纬度,在全球“图寻游戏”中击败99%人类玩家。
- 视频理解:处理最长两小时的长视频,通过分镜分析捕捉关键事件,曾根据视频内容复刻出Github网站的界面布局。
- 文档解析:64K长上下文支持直接“视觉化读取”PDF/PPT,避免OCR识别错误,轻松提取研报中的复杂图表与数据洞察。
- GUI交互:识别屏幕按钮、图标等元素,生成可执行的操作步骤,尤其在“界面转代码”领域展现出惊人细节还原能力。
复刻网页的“神操作”
只需三步即可将静态截图变为可交互页面:
- 上传网页截图(如知乎首页);
- 模型自动分析布局结构、色彩搭配与交互逻辑;
- 生成完整前端代码,连按钮的hover动画效果都能精准还原。这种“所见即所得”的转化能力,让设计师与开发者的协作效率提升数倍。
使用技巧
模式切换与效率提升
作为用了半年的老用户,发现GLM 4.5最实用的隐藏功能就是模式切换——像用导航APP躲避早高峰拥堵一样,根据任务类型灵活切换「思考模式」和「非思考模式」,效率直接翻倍。
两种模式,对应不同任务场景
日常使用中我总结出两个高频场景:
- 写周报摘要、会议纪要这类「快需求」:直接切「非思考模式」。这个模式下模型会以100 tokens/秒的速度狂奔,比传统模式响应快30%以上,5分钟就能搞定原本半小时的文字整理。
- 做财务报表分析、代码调试这类「准需求」:必须开「思考模式」。模型会自动启用推理解析器,像剥洋葱一样拆解复杂问题——比如分析三张财务表勾稽关系时,它会先列公式再校验数据,甚至能指出异常波动的潜在原因。
3步上手模式切换,老用户都这么玩
很多人不知道,模式切换其实超简单:
- 找按钮:在输入框上方工具栏,「发送」按钮左边有个「⚡/🧠」图标,点一下就能切换;
- 记快捷键:偷偷告诉你们个隐藏技巧——直接在输入框敲「
/thinking
」,秒开思考模式; - 看状态:切换后输入框会显示“当前:深度思考模式”或“当前:高效输出模式”。
老用户叮嘱:如果是中等任务(比如对比两款产品优劣势),不用手动切换,模型会默认开启「动态思考模式」——简单部分快速生成,复杂逻辑自动放慢推理,平衡效率和精准度。
提示词优化指南
和GLM 4.5“聊天”,说清楚需求比“说得多”更重要。很多用户发现,即便输入大段文字,如果关键信息模糊,模型也难以产出理想结果。真正高效的提示词,往往是精准传递核心诉求的“精炼指令”——就像给导航仪输入明确地址,而非只说“去东边”。
3要素提示词公式:让需求“秒懂”的核心框架
总结社区实践经验,我们提炼出“3要素提示词公式”:目标(明确做什么)+背景(说明为什么做/现有条件)+格式(指定输出形式)。
比如想让模型生成网页代码,模糊的表述可能是“写个网站”——模型无法判断是静态页还是动态站,用什么技术栈。而优化后的提示词则清晰具体:“用HTML+CSS写一个类豆瓣电影的静态网页,需要导航栏+电影列表+评分功能,配色用深蓝系”。
优化前后对比
- 差提示词:"写个网站"(无目标边界/技术栈/功能要求)
- 好提示词:"用HTML+CSS写类豆瓣电影静态页(目标),用于电影爱好者交流(背景),包含导航栏+电影列表+评分功能,深蓝配色(格式)"
使用场景
智能代码生成与开发
对于编程新手来说,GLM-4.5就像一块「零基础到独立开发」的跳板,无论你想做网页、写接口还是自动化处理文件,都能通过简单指令快速上手。
前端开发:从「想法」到「可交互页面」只需3分钟
需求:快速做一个能玩的Flappy Bird小游戏,不用学复杂游戏逻辑
提示词:
「用HTML+CSS+JavaScript开发Flappy Bird小游戏,包含:
- 小鸟跳跃控制(空格键或点击屏幕)
- 管道随机生成与碰撞检测
- 分数实时计算与显示
- 开始/重新开始按钮
- 响应式布局适配手机屏幕」
生成效果:直接输出完整可运行代码包,保存为HTML文件后双击即可玩,甚至自带“游戏结束后3秒自动重启”的细节优化。
新手小贴士:如果想修改样式,直接在生成的CSS里改bird-color
变量就能换小鸟颜色,改pipe-speed
值调整游戏难度,全程不用懂复杂语法!
后端接口:30行指令生成企业级API
需求:开发用户管理接口,含注册/登录/信息查询功能,还要自动生成文档和测试
提示词:
「用Python Flask框架写用户管理API,要求:
- 接口:注册(POST /api/register)、登录(POST /api/login)、获取用户信息(GET /api/user/
) - 认证:用JWT生成token,登录后返回给前端
- 数据存储:用SQLite(方便本地测试),用户表含id/用户名/密码(加密存储)/邮箱
- 附加:生成Swagger API文档和pytest单元测试代码」
生成效果:得到可直接运行的项目文件夹,包含路由+逻辑代码、数据模型、测试用例和API文档,运行python app.py
后5分钟就能验证完所有功能。
复杂任务自动化处理
让AI当你的“全职助理”,复杂任务“一键托管”——GLM 4.5在复杂任务自动化处理领域的突破,正重新定义工作流效率。其原生融合的智能体能力,支持任务规划、工具调用与多步骤执行的闭环。
以金融风控分析为例,传统流程中需要3个专员加班加点完成的客户信用评估,现在通过GLM 4.5可实现“一键自动化”:用户上传客户信用报告后,模型会自动规划分析步骤,调用专业金融工具提取关键数据(如还款记录、负债比率),生成风险评分,并最终输出包含趋势图表的可视化报告。
任务自动化核心流程
- 用户上传数据:支持PDF、Excel等多格式文件(如信用报告、交易流水)
- 模型规划步骤:自动拆解任务目标,生成“数据提取→工具调用→结果整合”的执行路径
- 调用专业工具:根据任务需求调用金融计算器、图表生成器等插件
- 生成结果输出:提供结构化报告(含风险评分表、异常指标预警、趋势分析图)
访问地址
官方平台与资源
智谱清言网页版
地址:https://chatglm.cn
用途+特点:不用下载APP,打开浏览器就能直接在线聊天,界面简洁到像和朋友发消息,新手小白也能秒上手。
总结
如果你想试试“用AI提高10倍效率”,GLM 4.5绝对值得第一个上手。作为国产开源大模型的标杆,它最核心的优势就是推理/代码/智能体三合一的原生融合能力——不仅能搞定复杂逻辑推理,写代码、开发小工具也顺手,还能像个贴心助手一样自动规划任务流程。
为什么选它?
- 性能能打:12项评测基准综合得分全球第三、国产及开源第一,代码生成和复杂推理能力经过专业测试认证。
- 性价比超高:API价格低至0.8元/百万输入tokens,比国际主流模型便宜不少。
- 多模态加分:GLM-4.5V还能看懂图片、视频,甚至帮你操作软件界面,办公自动化、创意设计都能用。
不用觉得复杂,建议你先从生成一个小工具开始——比如让它写个自动整理表格的脚本,或者帮你规划一周的工作计划,亲身体验AI“帮你干活”的快乐。不管是打工人想提升效率,还是开发者想快速出原型,它都能接住需求。
图片含有ai生成内容